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大学新生报到肯定都是带着行李来,可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有这样一名新生,她说她是“带着酒量上大学”。(8月27日《武汉晚报》)
读大学,竟然要“带着酒量”,实在令人惊讶的。看这位大学新生练酒量的初衷——一来可以应酬大学里的社交,二来可以自保。这恐怕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无奈。如今的大学,也不“纯洁”,也充满着“黑厚学”,凭关系上位也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带着酒量上学”也不无道理。
大学生喝酒的现象已经不鲜见。特别是在临毕业前,不少大学生就喝坏了身体。而大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其实也难逃喝酒的考验。
前不久,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如今一些大学生为了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除了在毕业前发动亲友跑关系,还开始修习一些“灰色技能”。在高校周边的一些书店里,《厚黑学》等书籍非常畅销。一些大学生甚至丢下课本拿起酒杯,专门练习起喝酒和唱歌跳舞……这似乎在指责大学生,其实,大学生也是被逼无奈的,如果“灰色技能”一无是处,又有多少人愿意学呢?要知道,一些人天生就不会喝酒,不会唱歌,可为了应酬,为了找到工作,而不得不逼着自己去学。特别是喝酒,太伤身体,甚至有人因为而喝酒而喝掉自己宝贵的生命。
诚然,喝酒、喝歌也是交际的手段,但在职场上,这不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企业招聘员工,更不能强调员工的“灰色技能”,其实,再好的“灰色技能”也只是点缀,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能力低,“灰色技能”再好也无法讨人喜欢,除非是应聘“交际花”。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最终还是业绩说话。而这个业绩不是唱出来,不是喝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就当然离不开专业技能的支撑。
就业是困难的,特别是在“最难就业年”。能够掌握一些“灰色技能”,为自己增加就业筹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别将“重点”放在“灰色技能”上面,那是本末倒置的事。大凡有眼光的企业,是不会着眼于员工的“灰色技能”的。这一点,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清楚。
从现实来看,我们不必否认“灰色技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给自身带来益处。但要在社会上立足,还是凭借真才实学,唯有拥有真才实学的员工,才是企业最需要的。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转变工作作风,都在打击不良风气,从长远的角度看,“灰色技能”恐怕难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