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中巴“全天候友谊结出新硕果”,中瑞完成自贸谈判“迈向务实合作的新未来”,中德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波茨坦会议旧址“正视历史、开创未来”的讲话,一路走来,李克强传递出开放、合作、进取等明确信息,让世界再一次感受到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进和平发展的决心和诚意。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合作共赢”作为国际关系中坚持弘扬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华民族素有“兼相爱,交相利”的境界与智慧,在今天既激烈竞争又命运与共的世界,合作共赢,就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舟共济,增进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从这一视角来看,李克强总理首访欧亚四国的外交行动,全方位诠释了“合作共赢”理念。
比如,中印友好是主流,但也面临边界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难免出现一些波澜。但正如李克强所说,天空中的几朵云,遮不住中印友好的灿烂阳光。登高才能望远,就像站在喜马拉雅山前,如果仅从自己的一侧就不能看到全貌,需要站在更高层次上展望全局。中印同为新兴经济体领头羊和金砖国家,经历了相似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相似的发展挑战,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都任重道远。只有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待中印关系,才能找到利益汇合点,为两国关系赢得光明未来。有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印两国贸易额从不足50亿美元到突破700亿美元,2015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这就是合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中印关系需要不为浮云遮望眼,中德、中欧之间也需要避免陷入零和博弈,在合作中谋求共赢。最近,欧盟拟对华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事实早已证明,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只会发出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设置贸易壁垒、热衷打贸易战,只能给双方企业、产业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两败俱伤,最终谁都不是赢家。因此,李克强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既坚决反对“双反”调查,又表达了通过对话磋商化解摩擦、维护中欧经贸合作大局的善意。这一互利共赢的立场,得到了普遍认同,德国媒体更是称赞中国展现了大国外交气度。
“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利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在风起云涌的当今世界,最大的道义就是和平发展,就是国际公平正义。在全球化时代,相互依存是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弱肉强食不是相处之道,合作共赢才能带来美好生活。当中国日益发展起来,她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而复杂:愿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也希望世界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中国。“我们期待在这个春天的季节种下种子,到秋天收获,在未来结成更大的硕果”,这充满诗意的语言中,道出了一个怀揣复兴梦想的伟大民族走向世界、共创未来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