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三大投资促进活动”相继举行,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到8336.9亿元。力度之大,密度之高,成效之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规格的招商引资活动密集举行,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活动签约项目有什么特点?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并扩大活动成果?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省投资促进局局长刘中伯。( 2013-05-24四川日报)
四川省十届三次全会指出,要把对外开放提升到推动全省发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用开放引进的办法做强产业,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深化与周边省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笔者以为,这一决策部署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四川发展活力的必然抉择,我们必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走出去步伐,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引导和鼓励四川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外市场和资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与此同时,四川还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通过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以及西博会、房交会、糖酒会等在川举办的各种会节会展,引进更多投资者来川投资,构筑起四川对外开放平台,让“投资西部、首选四川,投资四川、辐射西部”成为众多企业投资者的共识。
正因如此,四川省委、省政府将2013年确定为“重大产业项目投资促进年”,决定举办民企入川、央企入川和港澳企业四川行“三大投资促进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招商引资“组合拳”,释放“开放招商”大信息,形成“招大引强”大成果,使川南和川东北等区域逐渐成为投资新兴增长极,为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正像四川省投资促进局局长刘中伯在回答四川日报记者专访时说的,“扩大开放是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之一,发展产业、培育增长点最直接的抓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加快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关键要靠产业发展和投资拉动,靠大项目、好项目来支撑。产业项目则主要靠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和重大项目,激活投资存量,扩大投资增量,既能拉动即期增长,又可蓄积发展后劲”。
基于此,四川要通过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这“三大投资促进活动”形成多极多点强大支撑,努力构筑“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的全省工作发展新格局。
譬如,成都市将2013年确定成都会展“突破年”,并于6月和9月在蓉举办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以及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通过借助重大国际性展会提升国际化水平,助推首位城市提升。同样,作为次级城市的其他市州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增强市州次级城市的吸引力,以扩大开放之策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比如,作为四川“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雅安市,要化灾难为机遇,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机遇,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借鉴“5.12”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经验,积极争取援建单位和援建省市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把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会议精神与地震灾区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将灾区恢复重建作为重灾区的首要任务,围绕“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把雅安地震灾区建成生活更富裕、生态更优美、生产更现代、城乡更协调、社会更和谐的幸福美丽新家园。
总之,四川要切实巩固并扩大“三大投资促进活动”成果,要认真梳理签约项目,切实解决项目落地的具体问题。要充分发挥世界华商大会、西博会等重大平台的作用,做好投资促进工作。要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紧扣“三大发展战略”,促进更多投资者入川投资,形成多极多点的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