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质疑“百岁老人为灾区捐款”灼伤爱心
来源:四川新闻网朱永华 发布时间:2013-05-03 点击率:401
近日,沈阳百岁老人关英汉因为芦山地震灾区捐出全部存款一时成为网络与媒体的焦点人物。一些网友赞其为“最美爷爷”,而也有网友质疑老人曾多次捐出“毕生积蓄”可能涉嫌慈善造假,甚至有网民怀疑老人是给红十字会“当托”“当枪使”。(据5月2日《北京晨报》)。

  事实上,老人向灾区捐款确实有多次,几乎每次都在10万元左右,但是,通过新华社记者的实地调查让我们看到,老人已近百岁高龄,四世同堂儿孙、重孙成群,尽管自己每月尚有近3000元养老金,但由于儿孙、重孙们都很孝顺,再加上老人一向节俭,三五年便能积攒起10万左右,每次捐款都是连本带息的合盘捐出,实际上媒体报道也都使用“近年来全部存款和利息”“存折清零”等描述关老爷子的捐款事实。而捐出“毕生积蓄”则是某些微博传播的以讹传讹,并不合乎事实。

  无疑,关老爷子是极富爱心的善良老人,用邻居大婶的话说,“老爷子是大好人,平时不舍得吃穿,保姆买得最多的就是豆腐。他省下钱捐给灾区,平常人可做不到。”然就是老爷子这种发自内心的善举,在媒体多次报道以后,还是引起众多网友的围观甚至莫名猜疑,更有网友用捐出“毕生积蓄”来渲染老人的爱心,按说也不存在任何恶意,只是善于“咬文嚼字”来“分析”问题的某些网友,还是从这“毕生积蓄”中找到联想发挥的空间,居然还把老人想象成红十字会的“托”,是为红会“当枪使”,笔者不怀疑确有某些老人善于演技,为某些企业或产品充当形象代言,但这样的老人又怎能同关老爷子相比,百岁老人生活富足,儿孙孝顺,本身就“不差钱”,既不需要求利更无需“扬名”,如何能想到去给人当抢?

  在我们的网络世界里,确实存在着“鱼龙混杂”,某些习惯性质疑更成为时下网络的一种“流行病”,社会上确有那么些人借助网络秀一把求名求利,但某些习惯性质疑的网友往往也存在不正常的心态,凡有“正面报道”都要质疑一番,甚至不经过逻辑思考,尽管这些习惯性质疑并没有太大的恶意,但对于新闻主人公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让真正的好人都感到惧怕,记得去年5月,陕西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在其个人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发出“想请几位农民工兄弟吃顿饭”的邀请,并且在5月27日晚真的就同七八位农民工兄弟吃了一顿羊肉泡馍,其间,有赴约的农民工还将当晚吃饭的情况发上了微博。这本来是陈副厅长想用此方式来倾听底层农民工的声音,在被许多网友赞扬和肯定的同时,居然也有网友质疑陈里所请的农民工都是事先预定的“托”,害的连厅长大人最终都不得不删除微博了事。

  诚然,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关注社会,关心大事小情,并对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某些看法、意见和建议,不仅无可非议,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虚拟的网络又似乎是社会的一面“哈哈镜”,很难直观看清社会中的某些真实,这就需要网友能通过理性分析并做出正确判断,不能盲目围观,凭主观想象质疑一切。其实,社会上有人贪图小便宜,更有人不计较个人利益乐于助人;有官员贪污腐败,更不乏有刚正不阿勤政为民的领导干部,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不能看见“负面”新闻就深信不疑,见到“正面”报道就质疑甚至有意识地往负面联想,这不仅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可能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造成“误导”,尤其是像百岁老人捐出所有积蓄这样的爱心奉献,群而围观并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质疑言论,非但对百岁老人的爱心形成灼伤,更有可能对整个社会正气弘扬及人们的爱心奉献造成伤害,最终只能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