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地方基层乡镇的大吃大喝、顿饭“一头牛”相比,该“廉政灶”堪称廉政并不为过。而且,从机制创新和公务接厉行节约的角度,当地乡政府的廉政灶无疑堪称“标杆”、堪为美谈。不过,如果真要当成模本复制到其他地方,未必能够真的行得通。并不排除,一个“10人桌标准80元”的廉政灶,更多的体现的是乡镇领导的“意思”,如果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根本不将廉洁和节约当一回事,他们就不可能意识到“廉政灶”的必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萌生“创新”廉政灶的想法。
类似的廉政灶,窥其本质,公众更多的看到的是基层乡镇干部的“自觉”,以及个别乡镇领导的个人素质与水平高低。基层干部和基层领导素质参差不齐,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会自觉抵制不良习气,而却同时存在大量的基层官员对“丑陋习惯”习以为常的现状。如果缺乏了基层领导干部的全力坚持与自觉配合,这类“廉政灶”不会有多大生存的空间。一来,单纯依靠个别乡镇领导的“觉悟”抓廉政灶、搞勤俭节约,本身也是不靠谱的;二来,上述廉政灶从本质上依然是制度之外的“领导意志”,本身也难言持续性和持久度。大量的基层乡镇领导,如果相对的觉悟又没有密溪乡乡领导的觉悟高,又没有必须推广的制度性跟进,复制“廉政灶”将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其三,一个或能“自下而上”的廉政灶,其之所以能够存在,没有离开“上级”的支持。据密溪乡党政办主任陈汝芳称,“上边领导来检查,我们现在还是安排在食堂。而且规定中午工作餐不准喝酒。没想到得到了不少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核心问题恰在于此,上级支持和认可了,这项好的动议和作法就能存在和产生,但有多少乡镇在公务接待的时候,能够遇到“通情达理”、真心“支持”廉政灶的领导?县以上甚至更高级的领导,同样存在一个素质和觉悟高低问题,“运气差”的乡镇如果没有“碰”到支持他们的“领导”,这类廉政灶恐怕无法实施。
解决公款大吃大喝问题,不能单纯靠觉悟和“领导支持”,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强硬的制度化支撑。大吃大喝地付出惨重代价,勤俭节约的受到呵护和表彰,并且制度化这一成果。能不能真正复制和推行类似的“10人标准80元的廉政灶”,不仅仅靠决心,更需要一个常态化和制度化的落实。否则,再好的廉政灶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