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大学生演讲比穷,误伤贫困生
来源:四川新闻网奚旭初 发布时间:2013-10-17 点击率:271

  想申请助学金,交贫困证明还不够,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比穷,得票最高者可获助学金——沈阳大学某学院为认定贫困生资格作出的规定,引起争议。(10月16日《沈阳晚报》)

  诉苦比穷,接受投票,选出“最穷最苦”,这样的规定看似很公平,其实很残酷。贫困生的艰难困苦,应是不争的事实。无须他们当众自述,学校未必就不能通过别的途径了解到。贫困生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中自述他们的贫困经历吗?我不知道有谁愿意把内心的创痕一次次揭开给人看。但是为了得到资助,贫困生只能这样做,别无选择款——这对贫困生而言实在有些残酷了。贫困生身负着太多的压力,不仅有经济的压力,还有心理的压力。贫穷不是耻辱,但也不是荣耀;作为一种无奈,贫困更是一种隐私,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让贫困生当众诉苦比穷,不过是申请助学贷款的一个技术性程序。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还知道,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其理由不能就事论事而更须从长计议,所谓“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于具体的某件事,这样做的理由可能很充分,有道理,但是与大道理相比,这个道理或许就变成了小道理。对诉苦比穷和程序,也应作如是观。

  济困的最高原则,是呵护受助者的心灵和保持受助者的尊严。如何恰当地济困是一个与爱心一样重要的问题。而让贫困生当众诉苦比穷,事实上是人为地放大了贫困生的难堪和尴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感到自己低人一头,再加上个性原因,极有可能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贫困生不愿当众诉苦比穷,不只是因为不堪回首的贫困,而更是不愿心中伤痕被再次揭开,这与虚荣无关。他们不愿诉苦比穷,其实也是一个无声的呼吁,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帮助,犹如东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我们听懂了这种呼吁,那么我们就不会再让贫困生在众目睽睽中“示众”——尽管这是无意的,是一种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