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叫作《园丁与导游》,在教师节当天被班主任老师@我们1班作为一份特殊教师节的“礼物”,放到了新浪微博上。在短短12个小时,这篇稚嫩却“见解独特、深刻”的作文,被网友转发了2万多次,评论超过6000条,成了热门微博中的“TOP3”。( 9月11日《新快报》)
这位小学生的“园丁”改称“导游”作文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赢得一片叫好声,是这位同学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不墨守成规,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难能可贵。
“园丁”只是对老师一个形象比喻的尊称,如蜡烛、甘露、春蚕、蜜蜂、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等,这些就像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环卫工被称为“马路天使”等一样,表达人们对一种职业的尊敬。“园丁”这是比较常用的尊称。
其实这位同学的“园丁”改称“导游”的思考不过是拾人牙慧,抄袭别人的观点而已。《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易中天曾经对老师的工程师、蜡烛、园丁等形象称谓都表示不赞同认为:“因为他们共同的一点,是不把学生当人。灵魂工程师的说法,意思就是学生是一架机器,螺丝可以卸下来,然后在里面修,否则你怎么可以塑造他的灵魂?他的灵魂是你可以用螺丝刀什么的改装吗?园丁还是不把学生当人,当花、当草。学生是人啊”……
这几乎是咬文嚼字的没有意思毫无价值的抬杠。假如按照这位同学的建议,“园丁”都改称“导游”,任意添加了经济利益关系,使形象的比喻感到不伦不类的蹩脚。“导游”不仅是“可以带领大家走进风景,去看风景”, “导游”也可以把人导入购物赚钱获利“向钱看”的“盲区”。
这位同学的观点之所以产生共鸣,不是“园丁”改称“导游”有意思,而是背后颇有深意的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叛逆。应试教学的指挥棒下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一个个像被不断抽打的陀螺,学习的机器人,沉重的作业负担让他们喘不过气来,长久的压抑感让他们成了指挥棒下睡不够,玩不够的孩子,所以做梦都在想着游玩一下。“导游”也就成了学生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最奢望的呐喊,小学生作文呼吁别称老师为园丁应是导游就是对应试教育改革期待最强烈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