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通江县麻石小学二年级二班教室里,语文老师王益书熟练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屏幕上的图案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江县去年被确定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县后,共有5所学校安装了优课设备,老师们还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专题培训。(2013年09月09日 四川日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面对“穷省办大教育”的实际,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农村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如实地实践了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部署。
近些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性任务,突出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建设两个重点,抓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扶弱助学4个关键环节,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向贫困、边远、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一方面,以增加财政投入为保障,建立起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经济困难地区义务教育专项支付,对薄弱学校改造采取倾斜政策。另一方面,以重大项目工程为抓手,启动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校舍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特别是在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把学校基础设施重建作为震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实现了校舍设施建设大提升,深入推进“教育资助行动”,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还上好学,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据悉,在今年4月初,省委、省政府在年初公布实施的十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的八大民生改善事项中,就有四项关系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教育问题,比如,“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就是其中之一。正如报道称,在今年秋季,万源有21所学校由“牛奶+N”供餐模式变更为“小伙房”供餐模式,全市“小伙房”供餐模式学校达到211所。无疑,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实现民生教育的重大举措之一,该计划自2012年春季学期启动实施以来,目前,已覆盖125个县(市、区),惠及近400万名学生,约占全省义务教育学生的50%,农村孩子已感受到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带来的实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把公平落实在配置上,让教师人才合理流动,四川省还建立起由“县域内教师城乡岗位定期交流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乡(镇)中心校与村小(教学点)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和“城乡教师交流的激励机制”组成的城乡教师交流“5+1”制度体系,推动城乡教师互动交流。
我以为,无论是推行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还是实施“牛奶+N”供餐模式,或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5+1”制度,都较好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老百姓已切身感受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带来的实惠。
如此,各地要把农村教育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彰显教育乃是民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