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正本清源,还教师一个清静的节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王军荣(教师) 发布时间:2013-09-10 点击率:331

  为学莫重于尊师。每到教师节,学生都会以各种方式感谢恩师。今年,一种可等同于现金使用的教师节礼品卡格外火爆,让这个充满敬意的节日变味。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为了孩子不吃亏,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大部分老师们在收礼与不收之间,也有各自的为难和坚持。家长和老师都似乎有种“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无奈。专家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打破无奈的“潜规则”,莫让金钱玷污了师生之情。(9月9日《京华时报》)

  “教师节”变成了“送礼节”,这几乎是多年的既成事实。家长一边无奈地“送”,一边又希望明年不要再送,而教师似乎也收得很无奈。不收,不给家长面子,收了又会让学生看不起。似乎大家都有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哀愁。

  对于“教师节”送礼,教育部门也有一定的态度。曾多次要求,教师不得借节日之际,向家长、学生收取礼物、礼金、有价证券等,一经发现查实,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分。去年“教师节”前夕,也有不少教师发出倡议书,倡导教师不要收礼。然而,要收礼的依然照收不误,要送礼的依然照送不误。

  教师肩负教育的重任,虽然教师也是寻常人,但却绝对不是普通人。因此,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很高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当然要有高出普通人的地方。第一是学识,第二是道德。对教师要求严格些。这是必须的,也是绝对要做到的。要不然,还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培训学生?

  家长送礼,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社会的环境所致,毕竟“送礼”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潜规则。“反正我接触的圈子,十个人当中,八九个都送。”;另一方面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大家都争着要,“送礼”就成为捷径。家长送礼的行为不足取,但造成现在“教师节”变“送礼节”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坚决不收礼,想必不会有再有家长一定要送。这取决于教师对收礼的态度。然而,不可否认,在现实中,不排除极少数教师利用手中职权,向家长“索贿”,或明或暗要求家长送礼,甚至以损害学生的利益相要挟,这样的教师无疑是害群之马。

  教师不要为收礼找任何的借口,我们都不该为教师节变成“收礼节”找任何理由。因此,要杜绝“教师红包”还需监管给力,既要加强监督,又要增加惩罚,如果一旦发现教师有收礼现象,一律解聘,可能“教师节”就能够还原本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