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泸州市科技兴牧有效路径
近几年来,在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泸州市畜牧局以“科技兴牧、质量强牧、生态立牧、依法治牧”为理念,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畜牧强市工程,推动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促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畜牧强市建设步伐,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突破,畜牧业已成为泸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科技兴牧成就辉煌。2012年,全市出栏生猪537万头,外销仔猪130万头,出栏肉牛12.8万头,出栏家禽6680万只。畜牧业产值12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5%。全市7个区县中,有5个国家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6个生猪调出大县,古蔺、叙永列入国家优质肉牛优势区域规划县,泸县、纳溪区被省政府认定为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古蔺、叙永列入四川省第二轮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重科技,调结构。首先,泸州市畜牧局根据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和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原有的“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创建工作组”的基础上,新成立了“畜牧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各科站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教站,负责日常工作,跟踪、督促、检查和考核。示范行动技术专家组成员为省、市两级畜牧科研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的专家,负责全市技术创新示范行动的具体实施和技术指导。
其二,开展调查摸底,分解落实任务指标。按照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每年年初组织召开全市生产科教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市科技大会的要求及中央、省局文件精神,进一步动员和部署了全市的畜牧科技示范创建活动。同时,组织全市对辖区内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养殖场(小区)进行了调查摸底,把符合技术创新条件的养殖场(小区)分类登记造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转方式、调结构、突特色、创品牌、强科技、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和技术创新示范行动畜牧业争先创优的战略目标。并根据畜牧兽医现有的状况将技术创新示范行动的任务分解到区县、科站及相关养殖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
其三,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推进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重点加强与四川省畜科院、四川省草原研究所、西南大学食品学院等科研院校的联系,围绕丫杈猪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山地土鸡保种选育、川藏黑猪产品深加工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推广等项目,促进畜牧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省畜科院已为泸州、古蔺观文丫叉种猪场等9家企业授予了“四川省畜牧科学院专家服务站”牌匾(其中家禽7家,生猪1家,兽药1家)。市局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畜牧科技服务示范点活动,现已给3家企业授牌。
其四,大力实施现代畜牧种业提升行动。一是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重点对丫杈猪、古蔺马头羊、合江黑山羊、龙马土鸡等品种进行保种选育。二是加快对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PIC、DLY为代表的优质猪和西门塔尔杂交肉牛等;三是加强种畜禽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
其五,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助农增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实践证明,通过技术创新示范活动的开展,以抓科技助农增收活动为载体,对解决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市畜牧局在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大力开展牧科教企结合,加快畜牧专业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针对生产实际,制定具体技术方案。采取聘请专家授课、引进智力、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生猪改良、奶牛扩繁、疫病防控等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鼓励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承包,建设科技示范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几年来,共组织3000多名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联系农户15000多户,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专门派出专家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的养殖户和养殖条件,开展圈舍设计、粪污治理、饲料配制、疫病防治、品种改良、优质牧草的人工种植,栽培等方面的培训,接受广大养殖户养殖技术咨询,通过开展畜禽科学养殖技术培训,实施科技人员助农增收工程,确保养殖户规范化养殖,实现最低成本获最高收益。如:2012年,畜牧系统共开展畜禽改良、疫病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等畜牧养殖科技培训898余次,培训人数6305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3.3万余份,召开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共计600多场次,培训基层技术骨干6580多人、咨询服务群众达2.3万多人次、出动宣传车300多辆次、张贴标语1700多幅、制作宣传板报400余块、对外宣传信息560余条。组织畜牧专家下基层500余次,为农村群众现场讲课、操作、解答疑问。市局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帮扶与指导,帮扶指导442个专业合作社。
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
重引导,谋发展。据统计,在高新技术引进方面, “十一五”以来,全市共计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12项,科技经费投入2000多万元,如2011年,市局技术创新示范行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林下土鸡品种选育及推广”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至2011年底林下土鸡新增出栏500万只,销售收入4亿元,依托泸州金凤凰和古蔺苗家土鸡发展有限公司,加强了龙马土鸡和古蔺箭竹土鸡的选育推广,目前两家公司的种鸡规模达到3万多只,年可提供土鸡苗300多万只。林下土鸡养殖,不仅促进了农民养殖快速增收致富,也为退耕还林解决农户短期效益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林下循环经济生态养殖的新路子,小产业做出了大效益。另外,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较好成绩的川黑Ⅱ号生猪祖代种猪规模已达到600多头,父母代种猪已辐射到古蔺、纳溪、江阳及省内宜宾、自贡和贵州毕节等地,种猪供不应求。市局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市推广川藏黑猪5000头,年出栏川藏黑猪10万头,通过“公司+合作社+适度规模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养殖+屠宰+品牌冷鲜肉连锁销售”产业链条,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
在科技成果申报上,“十一五”以来,全市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10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7项、县级科技成果2项。如2011年,市局组装推广的规模猪场配套技术集成,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古蔺县畜牧局等单位联合申报的“丫杈猪种质特性测定与杂交利用研究”获2012年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10年开始,泸州就以纳溪、古蔺、龙马潭为重点,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业主和农户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由市局组织撰写的《无公害食品泸州林下土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已由市技监局验收,在全省开创了林下土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的先河,泸州市畜牧站和纳溪区畜牧局联合申报的“乐道子”林下土鸡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泸县申报的“泸县生猪良种繁育配套技术集成及应用”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争取科技推广经费,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动力方面。近几年来,全市畜牧系统积极向上争取科技推广经费,确保科技推广落到实处。如2011年取得了省级“肉牛良种补贴培训经费”6万元,市科技局下达的“黑猪风味饲养模式研究”经费8万元,已全部下放到四川麦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于黑猪风味饲养模式的研究开发利用。2012年取得了市科技局下达的“生猪放养模式与生产性能研究”经费5万元,已全部下放到泸州市畜牧繁殖改良站用于“生猪放养模式与生产性能研究”的开发利用。市局2012年新成立了三个“畜牧科技推广课题组”,即:丫杈猪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酒糟养牛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林下土鸡养殖与综合疫病防控技术推广。
在培育创新企业上。一是按照市科技领导小组和省局部署,制定了《泸州市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继续开展部省市区县四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养殖户”共建联建养殖小区的模式,大力推广“多方合作+保险”、“生猪全产业链模式”等有利于“两个带动”的发展机制。共创建部级示范场4个,省级示范场6个,市级示范场40个。二是开展省、市级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按照《省级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方案》,组织全市开展省、市级示范社创建活动,把各地“登记合法、制度健全、管理严谨、运作规范、品牌意识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成省、市级示范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市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到目前为止,共创建畜牧示范合作社15个。
科技人才培养强基础
重培训,转观念。为提高全市畜牧兽医人员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全市狠抓了干部和在职职工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市局每年组织干部参加进修培训和党校学习,并先后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四川大学、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农专等合作,联合举办了动物医学、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函授班。“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培训本专科学历人员400多人,共组织局长、站长40多人到西农和川农参加进修培训,同时组织50多名干部参加市委党校学习,使职工素质明显提高。
市局还狠抓专业技术培训。市局结合全市畜牧科技大培训行动,一是组织区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到重庆参加国家生猪产业体系培训;二是采取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方式,组织畜牧科研、技术推广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分层次、多渠道开展畜牧科技培训行动。如泸县畜牧局与四川巨星集团联合,2012年4月初在泸县举办了规模养殖技术培训,培训规模养殖场业主和兽医骨干人员200多人次。三是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举办养殖技术培训,2012年3月中旬,市畜牧局与龙马潭区畜牧局在长安乡举办的肉鸽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农户300多人次。全年印发各种畜牧科技资料10万余份。市畜牧局为提升基层人员的疫病防控技术及监测水平,培育现代化畜牧兽医科技人才,开展了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及基层兽医实验室大比武活动。同时,为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对全市149名动物卫生执法人员进行了官方兽医培训。
在开展传帮带的行动上,局领导一把手亲自带领,全面锻炼和提升了市局畜牧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
编后语: “十一五”以来,泸州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社会资本,做大品牌企业,以“公司(协会)+养殖企业(场)+农户”的运作模式,实施畜牧产业化经营,全面实现了产业大发展、农民大增收。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实现了畜牧业由家庭副业向家庭主业转化、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化、由个体松散型向协会紧密型转化、由自给型为主向商品型为主转化。实施成片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发展战略,在全市开发建设林下鸡、优质肉牛、肉羊、肉鹅、鲜奶等产业化生产基地;全面完成良猪工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泸州市畜牧部门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为己任,科技兴牧,依靠高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促进了泸州市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