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深化“科教兴农”结硕果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升农民素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业法制和农业经济服务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快创新步伐,农业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得到加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左右,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全市农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2年,全市农牧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和“一基五化”总体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抓基础建基地、抓科技强产业、抓品牌重特色、抓机制拓市场、抓党建强作风,全面完成省厅(局)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两个确保”(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12年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农业项目和农机项目两个二等奖,全市农牧业实现助农增收357元/人。
科技创新结硕果
“十一五”期间,绵阳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杂交小麦、高芥酸油菜、三系杂交水稻等一批突破性成果,一批新育成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和新研发的高效节能新技术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绵阳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按照“百亩核心攻关、千亩展示、万亩辐射带动”的模式,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作物高产纪录被不断改写,为全市粮食实现“六连增”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江油市小麦高产创建实现“三个首创”:一是首创200亩以上平均亩产超500公斤高产纪录;二是首创四川盆地小麦亩产超600公斤的最高产量纪录;三是首创四川省小麦单个田块亩产710.7公斤最高纪录,引起了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
绵阳市农科院作为全国知名的市州级农科院所,曾连续十年两度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科研实力“百强研究所”,“九五”被评为科研开发实力“十强研究所”。“十一五”期间,绵阳市农科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达到373项(次),其中国家级“863”、支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跨越计划、产业调整计划等项目89项(次),是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小麦水稻原原种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小麦、水稻、油菜、玉米、甘薯等5个),共育成新品种86个(次),水稻品种占全国推广面积的10%,小麦品种占西南麦区的45%。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国推广6亿多亩,增产粮食250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取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32项,获奖成果76项次,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通过创新发展,绵阳市农科院在全国农业科研的地位得到保持和发展,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两次位列全国地市“十强”研究所。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绵阳新育成了一批高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如:绵麦37、38、39、40、41、42、43等和西科麦1、4、6等系列品种。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面,2003年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阳32号,2007年育成了我国第二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成为全省主推品种之一。使该所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高芥酸油菜新品种选育全国领先。油菜品种绵油11号是截今为止四川育成的产量最高、适应性最好的油菜品种。“绵油13号”是2002育成的全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特高芥酸油菜新品种,芥酸含量高达58%以上;“绵油15号”是2004育成的全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特高芥酸杂交油菜新品种,芥酸含量高达52%以上,产量较对照增产25%;2009年绵阳又育成了特高芥酸油菜新品种绵油309,芥酸含量达55.15%,创下了我国工业专用杂交油菜区域试验含芥酸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绵单118被誉为省攻关突破性玉米品种。绵单系列玉米杂交种抗逆耐瘠、高产稳产性表现突出,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其中绵单1号、绵单8号是山区生产主推品种,深受西南山区及干旱丘陵区农户喜爱。自交系绵817、绵355改进了热带自交系选育方法,成功选育出丰产性好、抗逆性突出、品质优良的山区玉米杂交种绵单8号(突破性品种)、绵单10号、绵单12号(突破性品种);山区玉米新品种丰产与优质相结合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绵阳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科技入户”整体推进五个试点市之一。绵阳坚持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开展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以整合资源与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为突破口,通过行政推动,市场拉动,项目带动,探索“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入户到田的快速通道,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二是实现了增产增收。2007-2008年12000个示范户粮食平均增产15%,户平增收350元以上;三是农技人员信心和责任心明显增强;四是良种良法得到普及,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示范户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普及率都达到98%以上;五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增收有保障;六是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512”地震后,科技示范户一手抓救灾、一手抓重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项目区效果明显。
北川维斯特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现代农业标杆。灾后重建中,以北川维斯特、安县辽安为代表的绵阳农业科技示范园蓬勃兴起,示范带动了以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为标志的绵阳现代农业迅猛发展,维斯特在规模化、标准化方面树立起了绵阳现代农业‘标杆’。北川维斯特是山东省对口援建北川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是一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将维斯特的一些最新的农业品种进行一个集中展示,是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窗口。在绵阳建立了6个种植基地,为农民提供种子、技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光友薯业被授予“国际马铃薯(CIP)中国科技示范基地”。2007年农业部、国际马铃薯中心、四川省科技厅等部门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了绵阳重点龙头企业--光友薯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机构”、“国际马铃薯(CIP)中国科技示范基地”、“四川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称号和牌子,表明光友薯业在科技研发上又迈出新的一步。多年来,光友公司一直致力于红薯、马铃薯的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示范,先后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获国家专利49项,国际国内金奖20余项,连续三届被评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生产的光友牌粉丝被授予“中国名牌”称号。实现了“薯业产业化、市场国际化”。
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圣迪乐蛋鸡产业全链式增长模式。四川圣迪乐村集团从不到5万只蛋鸡起步,仅仅10年时间,圣迪乐村的蛋鸡养殖规模就扩大到了315万只,实现了1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成为中国的“鸡蛋冠军”。成功的秘密就是打造了中国最具价值的蛋品产业链,构建了中国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化模式。多年来,铁骑力士集团在不断推动自身全产业链进程中,以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高起点和前瞻性,成就了圣迪乐村集团跨越式发展。
成果转化促增收
“种田光凭经验不行,关键还得靠科学。”近年来,绵阳市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推行新模式,推广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十五”期间,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为龙头,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探索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2007-2008年绵阳作为整体推进市实施全国科技入户示范项目后,从2009年开始江油、梓潼、三台三个县市实施了全国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三年来,三个县市逐步形成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行政推动体系、专家网络体系和技术指导与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了30多个主导品种和10多项主推技术,开展了主体培训、入户技术指导与服务,培养了近万个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8%以上,与普通农户比较,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增幅1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30元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绵阳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最早的地市,也是农业部、财政部决定启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前重点调研的地市之一。从2005年开始三台、安县成为首批示范县,2006至2009年全市其它县市也相继被列入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示范县,完成了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市的目标,绵阳已成为列入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县最多的地市。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以来,绵阳市累计化验土壤、植株样品5万个,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发放配方施肥卡片100多万份,指导80.5万农户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在全市400多万亩耕地上,通过作物专用肥和发入施肥卡片的方式落实了配方施肥技术,取得明显的增产增收效益。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市农牧局整合全市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方面力量,联动开展农业科技大服务,构建农技推广、科研院校、专业协会、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广泛参与、联合互动的新机制。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大力推广使用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充分发挥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市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2011年农机总动力达到24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2%,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大力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技术培训,每年都要涌现出很多粮油高产典型:如2010年江油市农业局在大示范的过程中创造了小麦单产达到710公斤的全省最高纪录;安县农业局组织实施的超级水稻示范推广项目,亩产平均达到729.9公斤;三台县农业局在建平镇实施的玉米高产示范带 ,400亩玉米核心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638.9公斤,亩平增150公斤以上。“三大行动”的开展,为全市今年大小春粮食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体制为创新注入“正能量”
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创新方法,结合各方面力量、要素多渠道完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和条件建设。
目前绵阳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绵阳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工程学院等国有科研机构为骨干,一批民营科研机构为辅助的科研体系,在行业上科研、教学与推广相结合,在目标上理论研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领域上涉及种植、养殖、林业、水产、水利、农产品加工业等。
据了解绵阳现有从事农业科研、推广、服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4500人(其中:属民营农业科研及开发机构为300多人),按性质划分,技术推广和服务人员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85%以上。农业科研人员主要分布在市农科院、西科大生命工程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生物系、市农业、林业直属事业单位及市属八个民营非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光友公司、铁骑力士、恒源药业等企业内部技术研究中心。种植业,形成了以市农科院为主体,在绵大专院校和民营专业农业科研机构相配套的种植业(六大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体系和以市、县农业部门为主的农业新技术开发推广体系,以及乡镇农技站和产业组织结合的农技服务体系。畜牧、林业、水利、水产、农机等行业,市县乡都有较为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主要从事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普及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512”地震灾后重建后,全市农业科技机构的基础设施、试验研究条件大大改善,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明显增加,在一些专业上已具备了一定的农业基础应用开发研究能力和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培养新型农民提供科技支撑
农民素质一直是限制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
根调查在绵阳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仅占20.7%,初中文化占55.5%,小学及文盲占19.85%。针对这种情况,绵阳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重点培养一批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创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已基本形成了参与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培训格局。从2005年开始组织实施 “阳光工程”,采取让农民“点题”、开办“流动课堂”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适用科学技术,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为了把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工作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全市深入开展“农业畜牧科技促进年”行动,并常年开展送技术、送良种、送服务“三下乡”活动。从春耕开始,各地都要进行“百日科技服务宣传活动”,各县市区农业部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出动科技直通车,到乡镇、村社,深入田间地头召开高产示范技术现场会,通过科研、教学、推广联合组成多个科技服务小分队、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举办科技培训班,召开现场培训会,捐赠化肥、树苗、沼气太阳灶等农用物资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去年,全市组织各县市区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考核招聘农业定向生、实践生176人充实基层农技队伍。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24578人、实用技术培训150.5万人次。
2012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组织开展了蔬菜、水稻制种、生猪养殖、星级企业创建等共6期500人的市级新型农民培训;50个村、5000人次的市级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培训;100人的农民培训师资提升培训,并组织蔬菜培训班的160余名学员参观了“第三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考察学习了彭州市发展现代蔬菜产业先进经验。选派50名专家、带动县级1000名农技人员,在5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举办大、小春高产培训120万人次,建立主要粮油作物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25个,实施面积29万亩,集成示范推广节本增效高产栽培配套技术310.58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6%,推广配方肥应用面积480万亩(次),为促进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