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 详情
创新机制体制 助力生态环境治理 甘洛县河道治理与重金属土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来源: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秘书处 发布时间:2018-01-23 点击率:2878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美丽四川。四川省兴川战略促进中心、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中商国能集团联合甘洛县人民政府,积极探索环境综合治理政策支撑,创新治理经费和技术保障机制,首批选点在甘洛开展的河道生态治理与土壤修复工程于日前正式启动。这是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四川省兴川战略促进中心自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来,继汉源县、攀枝花市后的又一重大项目。


    甘洛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由河道堵塞治理和重金属土壤修复治理两个版块构成,主要治理范围:


    一是田坝河至尼日河河段河道的堵塞治理。


    田坝河是尼日河的主要支流,田坝河至尼日河段长约十五公里,常年雨季大雨过后,从上游河段冲入大量的石头和树木垃圾造成河段淤积,使水位升高,给下游沿河村落带来地质环境及洪水危害。经促进会、甘洛县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和企业多次现场调研,决定对该河段进行河道清淤,沿河非硬化保护与修缮综合治理。


    在进行该河道治理时,项目组本着为人们的居住以及各种生物的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为目标,对传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护岸等进行改造,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对河道中的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进行拆除,换做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还可以采用生态混凝土草坪护坡。对河道中的混凝土护岸进行部分拆除,有利于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形形色色的水路,构造出多种形态的适宜生物生存的水环境。同时,河道断面宽窄不一,深浅不一的变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能力,发挥调节功能,有利于防汛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河道的自我净化能力,改善河水的质量。


    二是甘洛县沙岱乡舍底村生态治理。


    沙岱乡舍底村生态治理范围覆盖舍底村全境,首期项目涉及舍底村一,二,三,四,五村民小组部分区域,面积约1200余亩。该地区为高海拔贫困彝族村,弃渣堆积于农民的粮田上,目前农民的农作物种植在弃渣上,因弃渣的各种有害元素超标,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作物的有害元素超标,土地贫瘠,土壤结构退化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考察后对土壤重金属超标治理建议建议采用异地处置,清运分类现有土壤与废渣石块,利用废渣石块修建非硬化式护坡与生产道路等梯化加固设施。复耕区域进行农业生产恢复,实施土壤改良,有机质提升工程。


    四川省科教兴川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组由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四川省兴川战略促进中心共同组织,坚持以生态环境治理、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为核心,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为出发点,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对项目区域进行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努力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机制和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科教兴川生态环境治理通过汉源县、攀枝花市等地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实施甘洛项目中,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政策支撑、治理资金和技术保障体制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治理机制,确保经费来源


    生态环境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各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但很多地方苦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缺乏资金,对环境治理有心无力。在甘洛项目中,我们积极探索,引用多种资金渠道,包括企业投资与捐赠、治理区域的废弃渣销售收入与社会团体、NGO、高校研究经费,多种资源的进入,有效地解决了治理经费的缺口。


    二、创新保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一是由甘洛县人民政府牵头,统筹国土、环保、农业等单位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确保项目的完成。


    二是引进龙头企业,扶持当地合作社,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三是组织专家团队,提供技术保障。四川省兴川战略促进中心将引进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科学院组成专家顾问团队,对土壤改良、技术培训做支撑,确保产业形成。


    我们坚信,随着该项目有成功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中实现增收脱贫、稳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