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的三台县,是“中国米枣之乡”、“涪城麦冬”的主产地。麦冬、米枣,加上油橄榄、藤椒、紫薯是三台农业的5大特色产业。
"十一五"期间, 三台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 由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连续5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四川省十大“三农”工作样板县、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中药材)等殊荣。
近年来,三台县委、县政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区域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以麦冬为主的中药材、油菜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在加快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三台县全力推动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的同时,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2012年,全县油菜面积达43.6万亩,总产7.78万吨、单产178公斤、产值4.31亿元;全县中药材面积达11.2万亩(麦冬4.14万亩),产值17.38亿元(麦冬产值5.18亿元,间套作物产值2.68亿元,合计7.86亿元);全县玉米面积达50.5万亩、总产22.25万吨、单产441公斤、产值4.36亿元。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26.05亿元,占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65.1%。
科技兴农绘宏伟蓝图
近年来,三台县依托北京大学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搞好麦冬生产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市场引导,真正提升麦冬产量和品质,巩固和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和大专院校在该县搞开发,特别是在麦冬深加工和保健品开发方面争取开发立项,包装科技项目,成功解决了麦冬初级产品居多、产业链条不长的问题。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三台县规划制定了建立“三园四中心一大院”(标准化种植示范园、良种繁育园、文化创意园,加工中心、质量安全中心、交易物流中心、成果转化培训中心以及专家大院)的麦冬产业发展路径。预计到2015年,三台县将建成以花园镇为中心的核心基地1.8万亩,带动涪江沿岸的9个镇乡建立麦冬生产基地4万亩。
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从而带动广大农户向农业产业化方向迈进,建立企业同药农牢靠的利益联系机制,进一步提高三台县麦冬的市场占有率。
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领导小组,提出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三园四中心一大院”的麦冬产业科学构想,编制了《三台涪城麦冬10年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优质油菜、现代玉米产业发展的5年规划,制定了五类三园十基地(粮油、中药材、蔬菜、蚕桑、种子5类;中药材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农机农资物流园3园;粮油2个、中药材2个、蔬菜水果3个、蚕桑1个、种子生产2个共计10个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连片开发促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土地流转的步伐,促进了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育起了一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的产业工人。三台县通过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引导流转出的土地向园区集中,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
目前,三台县建立了标准化核心种植示范园4000亩,辐射带动标准化种植区40000亩;综合利用核心示范园400亩,辐射带动综合利用区30000亩。建成了麦冬良种繁育园300亩,开展了公益性的麦冬品种保护性种植,引进各类麦冬种质资源200余份,建立指纹图谱,选育麦冬优良品种,推行良种繁育商品化。
整合项目资金2.5余亿元,安排县本级专项资金1220万元,集中打造产业基地沟、渠、水、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附属设施,配套田网、水网、路网、电网,灌、排、蓄,加大投入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发展信息网络建设。
三台县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农业科技为支撑,重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与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关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发挥园区自身在品种、技术、设施、销售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引导周边广大农民加入到产业化的各个生产环节中来。全县75家龙头企业(其中省级3家、市级39家),带动农户面达75%,形成了各产业“龙头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加工、加工带农户”的生产体系。
据了解,三台县年培训专业技术骨干达100名、专业技术人员1000名、粮食生产骨干农民10000名、全县30余万种粮农民接受了1-2项专业技术培训。2012年全县流转土地25.6万亩,培育种植大户620户;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达30万亩,机耕、机播、机收分别达到77.5万亩、13.7万亩和41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3家,入社农户6.88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4.5万户,全县60个龙头企业和279个专合组织引领带动农户23.1万户,龙头企业实现收入22亿元,专合组织实现收入8.9亿元,农户增收0.5亿元,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标准化生产带动品牌化营销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完善加工和营销体系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打造农产品品牌是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的重建保障。
三台县制定了麦冬生产的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DB510700/T009-2004)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一麦冬》(DB510700/T010-2004),同时制定了《三台县优质油菜生产技术规程》、《三台县现代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国家发布了《道地中药材-涪城麦冬产品质量》国家标准,确保了三大现代产业均有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可供执行。
近年,三台县以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按照“百亩攻关到村社、千亩展示到镇乡、万亩示范到片区”的要求,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和培训,进一步促进集成技术的应用,建立麦冬、油菜、玉米优质高产示范片,近3年共开办各式各样的培训班60余批次,培训农民22余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优质高产集成技术的全面应用推广;健全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严格控制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在基地产区建立了15个监测及绿色防控点,对麦冬、油菜、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土壤、水源进行电子监测和预报,斟选防控药剂,配制施肥配方,杜绝污染水源,严控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
目前,基地标准化生产面达100%,质量安全可追溯面积达100%,基地全部获得了无公害整体认证,麦冬种植区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四川省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油菜基地被列为“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油菜基地”。
三台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经营主体作用。在政策上、信贷上和技术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积极引进代代为本农业公司、三九药业、太极药业、天诚药业、辅正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入驻三台并建麦冬GAP基地1000余亩;神龙粮油、古杉油酯、西普化工等企业在三台建生产基地30余万亩,初步形成了种子统供、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的订单式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
为提升产业发展效益,三台县实现了品牌化营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基地农户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大力发展农业品牌。“涪城麦冬”商标已取得国家商标注册,被评为四川省名牌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达10.39亿元,“神龙”、“梓香”、“ 隆源”等一大批粮油品牌得到快速发展,年销售收入达3.5亿元。目前,麦冬全部通过企业初加工销售给制药企业,并有近1000吨产品被三台县的太极、天诚等制药企业用于精深加工,85%以上的油菜被三台县神龙粮油、古杉油脂、西普公司收购加工;80%以上的玉米被当地饲料企业收购加工成饲料。三大产业产品商品化率达到85%以上。